時光機Time Machine-中崙高中201歷史探究
時光機
TIME MACHINE



那些事 那些人
烽火遷途安身處
興雅庄-信義區的前世風華

信義計畫區所在地為清治時期的「興雅庄」,是瑠公圳最早灌溉的區域之一,為生產稻米的農業用地。日據中期劃為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興雅」,於1922年隨松山庄併入臺北市,日據2後期部分被徵收為日本陸軍松山倉庫,並將對外道路拓寬為五線幹道。


漂泊人們的歸宿

四四兵工廠的遷移以及眷村的設立
1948年,國共內戰告急,當時設於山東青島的「兵工署第44兵工廠」的員工及眷屬,分成6批渡海來臺,至原日軍陸軍倉庫暫住,並更名為「聯勤第44兵工廠」。
由於該兵工廠是從青島撤遷過來的,所以廠內幾乎都是山東人。來到陌生之地,兵工廠員工及眷屬對於故鄉仍依依不捨,懷著一年半載後便能返鄉及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在兵工廠內,他們以布幔為隔間展開生活,並開始在兵工廠南邊,原三張犁的日軍射擊場,興建眷村。因地處「聯勤第44兵工廠」南邊,故名「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之。後來人口增加,陸續增建「四四東村」及「四四西村」。1951年三村建成,從此成為兵工廠員工及眷屬度過下半輩子的落腳處。
忠貞不渝的魂魄



眷村精神
1.克難精神:眷村先民迫於政治軍事情勢,無計劃之下來到臺灣,處於戰爭情勢之下,沒有長期定居的準備,一切從簡;而後意識到必須定居下來,且居住環境空間小又簡陋,生兒育女備感艱辛,因此形成眷村特有的克難精神。 除了與臺灣先民相同有「為家族求生存」的克難精神之外,又帶有一份「為國家民族求生存」可敬的克難精神。老一輩的眷村居民艱苦度日、卻甘之如飴的態度。這種克難的精神真的是令人敬佩的五體投地。
2.有情有義的精神:眷村居民特殊的職業以及特殊的生命歷程,使得他們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依。早期眷村生活村民們相濡以沫、互助合作的高度團結。這些溫馨感人的做事在展現眷村居民在危難的年代中,高度團結的向心力。如果眷村居民彼此間沒有高度的認同,是不會展現這種相親相愛、有情有義的眷村精神。
3. 強烈的愛國情懷:這些直接經歷了國家極度不幸的人們,因而產生休戚與共的理念,在這些人們的思想信念裡,明確的感受到家國和己身之間那種強烈的、密不可分的關係,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懷。
四海珍饈的融榮

眷村飲食
老舊眷村拆除了,但令人垂涎三尺的眷村美味,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饕客們流傳著;讓我們用味蕾重新回味記憶中的道地美食吧!在四十年代,當時臺灣在農業社會,貧窮落後是共同問題。物質匱乏且資源欠缺,甚至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眷村飲食南北有分,各有風味。平常或年節偶爾會互相贈給左右鄰居來品嚐,互相交換烹飪心得。一個上尉軍官來講,每月薪水僅七、八十元,很難維持一家老小數口的溫飽,於是他們把前後院圍起來,在院子裡養雞、鴨、鵝、火雞等家禽;雞蛋、鴨蛋是小孩子帶便當的營養食品,逢過年過節或賓客臨門時,才會殺雞宰鴨來當做大菜;巷口空地或是水溝邊圍上籬笆,種一些蔬菜做三餐的副食。
大陸各地的小吃在臺灣出現,也是為了維持生計,大部分眷村因為各省人士雜處,而產生飲食融合的現象,因為當時軍人待遇很低,隨著子女成長,生活壓力也漸漸加重,有些人利用晨間賣豆漿、油條、燒餅,也有些人賣陽春麵、包子、蒸餃,有些眷戶利用黃昏推著腳踏車後面架個籃子或箱子,裡面裝著親手製做的饅頭、花捲、大餅或槓子頭等北方麵食製品,沿著巷口、村子叫賣,賺些微薄小利,以貼補家用。眷村的食物舉例來說有:豆漿、油條、燒餅、陽春麵、包子、炒飯、醃製小菜、南京板鴨、鹽水鴨、榨菜、蔥油餅、牛肉麵、麵茶粉等。
字裡行間的掛念

以眷村為創作題材的文學作品,出現在近十年。就是眷村中成長的外省第二代作家逐漸立足於文壇之後,才慢慢有完整且具原創性的作品出現。綜觀文壇,以「眷村」為書寫主題或重要場景之一的文學作品眾多紛紜,表現形式廣及詩歌、散文、小說與戲劇等等。
小說佔大多數,如朱天心的著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其他還有朱天文、袁瓊瓊、苦苓、孫瑋芒、張大春、張啟疆、張國立、愛亞、蘇偉貞、蕭颯等作家都有相關著作。眷村文學作品中以「小說」佔大多數,主要是出於幾項因素,小說的文學特質適合以表陳多層面的人事滄桑,相較於其他文學類型,更能流露出小說家豐富的創作意識與思維過程,是一可以表現多重面貌與探廣度的文類,也正因為小說的可變性,使其成為幾位小說家在書寫其童年記憶。進而共同累積出一定的創作數量。
此外,小說作品往往呈現一種自我思辨的過程,也與外在世界形成對話、彼此詮釋的空間,這樣的特性,適合用來觀照與小說家自覺意識,與臺灣時代環境皆息息相關的眷村文學。臺灣原就是移民之島,時間先後不同而已;各族群不免有悲情的過去,卻又為何要礙於彼此?那還不如交融互滲,共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