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機Time Machine-中崙高中201歷史探究
時光機
TIME MACHINE




城門後
曇花一現的聳立


追本溯源


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認識到臺北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發現臺北的發展潛力,改變了行政區配置,使臺北正式開府,1884年臺北城竣工後,巡撫劉銘傳大力鼓勵人們在臺北城內通商,並興建房舍與街道、優化交通建設,也大力興建官署機關衙門,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這兩大行政機關也設置於此,也建造鐵路、郵政等西化的公共設施。
源自清領時的瑰麗
臺北府正式成立
1874年牡丹社事件,是促使臺北建城的遠因。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處理防務事宜,1875年6月18日上呈《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沈葆楨寫道:「伏查艋舺當雞籠、龜崙兩大山之間,沃壤平原,兩溪環抱,村落衢市,蔚成大觀;西至海口三十里,直達八里坌、滬尾兩口,並有觀音山、大屯山以為屏障,且與省城五虎門遙對:非特淡、蘭扼要之區,實全臺北門之管(鑰)。擬於該處創建府治,名之曰臺北府。」,清廷於1875年12月批准了福建巡撫沈葆楨的《臺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臺北府正式成立。臺北建府之議欽準不久,為求防務需求,試署知府林達泉於1878年實地探勘,初步決定於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的未開墾荒地構築臺北城。並構想將重要臺北府城官署、宗廟等建築設立其中。不料,因工作繁多,林達泉未等到臺北正式開府,即因積勞棄世於任,由原淡水廳同知陳星聚接手。由於林達泉之例,閩浙總督何璟、福建巡撫李明墀認為淡水與新竹有分治之必要,遂於1879年3月實施分治,而陳星聚正式於臺北開府。
臺北城建造
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首任知府陳星聚於3月貼出招建告示:「署理臺北府正堂卓異候陞陳,為出示招建事。照得臺北艋舺地方,奉設府治,現在城基街道均已分別勘定。街路既定,民房為先,所有起蓋民房地基若不酌議定章,民無適從,轉恐懷疑觀望。......除諭飭各紳董廣為招建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紳董、郊舖、農佃、軍民人等知悉:爾等須知新設府城街道,現辦招建民房,務宜即日來城遵照公議定章,就地起蓋。......總期多多益善,尤望速速前來。自示之後,無論近處遠來,既有定章可遵,給價交租決無額外多索,務望踴躍爭先,切勿遲疑觀望,切切,特示。」,得知在1879年陳星聚已選好府城位址。陳星聚於1881年籌劃,隔年委由臺灣兵備道劉璈正式開工興建。在陳星聚知府與臺灣道劉璈兩相合作後,「臺北城」終於在1884年11月竣工。

日治下的凋零曇花
市區改正計畫
入臺北城後的日人統治者,對於以守備日本為主的臺北城,抱持不同看法。在1897年成立的「臺北市區計畫委員會」就研議拆除城牆。隨即在1899年公告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臺灣總督府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連同城內文廟、武廟一起,開始動手拆除部分臺北城牆。
1900年,臺灣歷史首次實施的都市計畫裡面,臺灣總督府進行的市區改正之「臺北城內市區計畫」中,將所有護城河填平,城垣至護城壕間的空地規劃為公園,並以增闢九個城門為由,開始小規模拆除妨礙道路貫通的臺北城牆,西門也就是此時被拆除。
真正大規模拆除城牆,是1901年「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正式公告前後。計畫重點乃加快進行中的拆除城牆工事。計畫中,臺北城的所有城門本應全數拆除,不過,因為拆除西門後的民意反彈,讓總督府改變了心意,留下了北、東、南、及小南門。不久的1904年底,除了留存的四座城門之外,臺灣總督府幾乎已將臺北城所有城牆拆除。其拆除下的石材則大多用於公共設施的興建或修建。
三線道興建
1901年「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後,城牆遭拆除,總督府以本有城牆路線與基石為準,建造了近代化的公園式道路,寬度約在45~72公尺間不等,中央為人行道,兩側有綠化袋及車道,遂稱「三線道」,1905年開工,1913年竣工。
民國含苞的新生

北門-承恩門
1966年原計劃拆除北門興建高架橋,因學者極力爭取而改為彎道繞過北門;過去北門未受到妥善保護對待,甚至在70年代外部被漆有白底紅線的木板所製「仿外壁」包圍,但於1983年被評為一級古蹟後,才有略為改善,直至1992年才完全停止。2015年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為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區」,決定拆除北門高架橋。隔年2月7日除夕夜,開始進行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並於2月13號正式完工通車。原本圍繞著北門的高架橋正式被拆除,結束被過時的交通建設包夾將近40年的日子,之後結合週邊文物古蹟打造北門廣場。
西門-寶成門
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從大陸來台的移民無法找到適合的棲身之處,政府為了安置他們,便委託臺北市警民協會,沿著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1661個臨時性質的簡易竹造棚屋,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但當地生活品質惡劣,衍生出許多衛生與治安的問題。
1959年10月,蔣中正巡經此處,看到此處髒亂不堪的景象,便指定省府委員暨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李立柏將軍負責成立指導會報,並由臺灣省政府、警備總部及臺北市政府組成「中華商場整建委員會」,由當時臺北市長黃啟瑞兼任主任委員,綜理全盤整建工作。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建築正式落成,命名為「中華商場」。
1961年4月,位於中華路上的八大棟中華商場落成,西門圓環正好位於第5棟(信棟)與第6棟(義棟)之間。
1992年10月,中華商場被拆除,隨著鐵路地下化以及臺北捷運的興建,1990年代的西門圓環,就在捷運西門站的上方,而被整得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出原本圓環的樣貌。
民國含苞的新生

順應星晨的巧思

為什麼台北城向 東斜?

臺北城規劃建築者臺灣兵備道劉璈頗信風水,所以立城處所及其方位乃按地輿傳統,將臺北城的城牆軸線,由原本的對準北極星改為對準七星山峰,使得臺北城內街道方位和城牆方位不相同。
除了講究風水,建城處所也相當巧妙的立在三邑人與同安人之間。這種考量除了可供聯絡兩地之外亦顧及到向兩方鄉紳籌募建城款項,也因這種不偏倚的建城地點,讓包含兩地的望族皆輸銀相助。雖然中間有募款上的差距,還是順利募得30萬銀兩。臺北城是臺灣史上唯一全部用優良石條所建的石城,也是唯一的長方形城池,更是清代最後一座風水石城。